“沙员们”聚精会神地听外教讲课。
“沙员们”围坐在一起交流英语。
在本市高校和英语培训机构业
内,流传着这样一个“圣地”传说——那里时常有外教指导、互相之间不说中国话、群里滚动播放英语对话,当然最重要的,它还免费!
它是由一群草根自发聚起来的省图英语沙龙。
沙龙中有退休老人、普通职工、无业人士。他们经常做同一个梦,梦中自己在台上说一口流利英语,台下外教用力地鼓掌。更多时候,他们会梦见自己一张嘴却一个单词也说不出来,急得从梦中惊醒。
每周六下午,大家都会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聚到沙龙,正式开始前先聊几句自己的梦,他们把这个总结为入门的“前兆”——想把一门知识学精,走火入魔是第一步。
无论是梦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英语都是他们的“心头肉”:11年里,他们风雨无阻,每周拿出2个小时心无旁骛地在英语沙龙交流,纵使各种“英语角”已渐成过去式,这里坚挺依旧,上万人次在这里坚守着自己的英语梦,坚持者已梦想成真。
喜讯
54岁大叔兼职做了翻译
无业大哥考上英语教师
周六下午3点到5点,对于班长托尼和他的“沙员们”是雷打不动的英语沙龙时间。一周一次的纯英语交流,“沙员们”都宝贝得不得了,几乎没人迟到,早到的倒有一大把。他们很少知道彼此的中文名,更没有互相叫“老张”“小王”的,清一色喊英文名。
这次来得比班长还早的是约翰,54岁的大叔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的好消息分享给大家。泡了10年沙龙,自己的英语水平终于被认可了,前段时间他被朋友介绍当起了兼职翻译。挣钱不是重点,重点是他苦心练习的英语终于转化成了“有用”。同样也当了翻译的还有班长托尼,54岁的托尼是位工程师,不久前单位请了位丹麦专家来做技术指导,正头疼于找不到既懂技术又懂英语的翻译,“这时候我就毛遂自荐了,咱不出手谁出手啊!”托尼说起给专家当翻译的经历,眼睛里闪闪发光,一天下来,他不仅把双方在技术上的专业意见解释得非常明白,还利用午饭时间,给丹麦专家讲了讲中国历史,介绍了哈尔滨。
托尼给记者介绍“沙员们”时,很遗憾地说学霸小维克多没到场,这位49岁的无业大哥终于因为英语而被人赏识,刚刚经过考试,被一所规模不小的外语机构聘为英语教师。
事实上,英语沙龙里的好消息近年来不断流儿:12岁的艾瑞克在今年暑假获得了全国英语大赛初中组第一名;米菲雅思口语考了7.5分,考官夸她论述时引用的俚语很地道……
草创
11年前的英语角,就是给普通人一个大声说英语的“麦”
这样牛的成绩,11年前在沙龙成立之初是不曾想到的。
创始人托尼是个英语狂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他曾被英语伤得很惨,中考时满分50分的英语卷子,他
只考了13分。从那之后他就立志要把英语学明白,上世纪八十年代英语沙龙最火的时候,他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各种英语沙龙。2006年省图搬了新址,他代表英语爱好者向省图提出,能否拿出一块场地作为哈市公益英语沙龙。
“当时创办沙龙,就是想给像我这样热爱英语的自学者一个大声说英语的‘麦克风’。”托尼说,中国人学英语最大的绊脚石就是张口难,缺少语言环境,性格又内敛。就是走进沙龙,到敢张嘴说英语,用英语交谈,一般人最快也要一两个月。
为了让大家都能参与,托尼和班委会拼命找话题,“既得有意思,又能让各种水平的人都能参与进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脱欧、欧亨利的作品……都可以成为沙龙话题。最吸引人的还是外教来现场指导。前几年省图帮忙联系了一家外语机构,免费给派外教,大家都很珍惜,除了上课做笔记、抢着和外教交流,还会提前预习,甚至加外教微信,每天都要“微”上两句……
改变
沙龙学习就像一个抽奖箱,你抽到的也许是不敢想的大奖
说到来沙龙的初衷与改变,就像在一个抽奖箱里抽奖,你抽到的也许是不曾想到的。
60岁的木恩阿姨几年前曾在老年大学学英语,当时主要为了去看在澳大利亚的儿子,那真是硬着头皮学。后来,她听同学介绍推开了省图英语沙龙的门。从听不懂到不敢说,到试着插句话,再到流利地参与,她用了三年半的时间。
再去澳大利亚,木恩阿姨不仅能向老外问路,自己还能坐公交车、地铁出去溜达。最重要的是,她觉得找到了生活重心,每天要背单词、要看一点短篇的英文原著,空巢的空虚渐渐被学习填得满满的,晚年的她在英语沙龙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76岁的弗兰克原本是为了减缓衰老来的沙龙,这位自动化专业的老教授每次都是骑50分钟自行车来参加。刚开始,老人还有着老派知识分子特有的“羞涩”,后来不仅回家看外孙的原版《哈里波特》恶补,还下载了好多首英文歌曲,一遍遍跟着学。如今,老人好几次凭着地道的英文歌惊艳四座了。更厉害的是和老伴去欧洲旅游,分分钟解决了“厕所在哪”这种紧急问题,还和老外站大街上聊了
半个多小时,一车游客和导游都看傻了。
上班族克莱尔进沙龙是为了“雪耻”。几年前和丈夫出国,手机充电器坏了,想在机场问工作人员借一个,就这一句简单的对话,难住了英语四级的她。来沙龙几年,日常英文对话已不成问题,还能和外教顺畅交流。
采访中,“沙员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这里是一个能让人心无旁骛地大声说、认真学的圈子”。拎着环保袋的阿姨,一说英语单词,立刻切换成“英伦玫瑰”;略带稚气的少年,用英语介绍起自己时,秒变文艺小哥哥。
坚挺
公益沙龙坚守11年
上万人在这里圆梦
不少学生来沙龙前都不相信,啥年代了,还有英语沙龙存在?尽管二十几年前它红极一时,现在早该绝迹了吧?!
是的,到底是什么让它能“存活”11年,并且一直受热捧,累计参与人数达到上万人次?
少年艾瑞克的妈妈说出了部分原因。她是带着“母债子偿”式的决心,想让儿子一出生耳朵里就充盈着英语,给儿子放的动画也是英文原版的。直到30多个月才会说话的儿子,忽然有一天用英语说了句“天上风筝那么多,有一只是咱们的吗?”欣喜之余,她决定把儿子带到英语沙龙受更多熏陶。从幼儿园起,小艾瑞克就成了“沙龙二代”,每次请来外教,大家都尽量给他机会去交流;沙龙里办英语联欢会,主持人基本都是他;渐渐长大的他当起了沙龙老师,自己写英文讲义,做PPT。如今,小艾瑞克已练就了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口语。
每个人都有机会、注重每个人的感受、多给初学者和孩子们机会……在沙龙里,每个人都能自信地找到参与的突破口。
采访中,沙龙的门不断地被推开,陌生的面孔张嘴的第一句话都是“收钱吗?”托尼总是边说“免费”边起身招呼人家进来。准备游学的在校大学生小张就是这样被“让”进来的,尽管她还是坐在别人身后,只是微笑不敢交流,但她悄悄告诉记者,“快说了!”而让她更感动的是,这些本与英语没有交集的普通人,对一门知识最朴素的热爱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