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用包容的心态,欣赏的眼光,去拥抱孩子小小的内心世界,他们才会活出真实的精彩。
当巴西男孩Silva对家人说出想要学习编织的愿望,祖母和婶婶一脸惊讶。要知道在巴西,编织可是传女不传男的闺房手艺呀。
小男孩几次央求,祖母终于同意让他试试,没想小男孩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编织。
渐渐周围开始响起负面的声音:“编织就是小女孩做的事,这简直太娘了!”“男孩子就应该去踢足球、鼓捣汽车零件!”
同学们开始嘲笑他,欺负他,疏远这个“怪胎”,小男孩觉得很委屈,他有些动摇想放弃了……他的妈妈安慰他:别人怎么看是别人的事,如果你喜欢,那你就要坚持下去!
小男孩在妈妈的支持下开通社交账号,晒出了他的编织作品:地垫、篮子、玩具、床品……工艺精巧,色彩斑斓,每一件都堪称艺术。
小男孩成了巴西的小网红,收获34万的粉丝,还在学校开设了自己的编织培训班。
发自内心想为这个巴西小男孩点赞!他没有被别人的目光打败,坚持深耕自己的兴趣爱好,收获满满。
“男耕女织”早已是古代社会的过去式,随着科技的提升,生产方式的改变,固有的性别色彩已经逐渐被打破,被淡化。随着人们的生活日益多元化的,孩子的未来,更是充满了无数可能。
别人的眼光是可怕的牢笼
许多人害怕变得“特别”,是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诚然,有的孩子没有像这位巴西小男孩一样的幸运,他们没能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于是被扼杀在了异样的目光中。
“玫瑰男孩”叶永志曾就读于台湾屏东县高树国中三年二班,是个温柔孝顺的乖孩子,他会做饭煲汤,每天给母亲按摩催促她快点洗澡休息,细心又暖心。
“他从小非常体贴,别人都说你的儿子胜过我三个儿子。”叶永志的妈妈回忆道。然而这些特质却被老师和同学看做是“同性恋”。
叶永志在学校被喊“娘娘腔”,去卫生间则常常会被几个人扒掉裤子凌虐,叶永志开始变得战战兢兢,精神恍惚……
他写纸条给妈妈喊救命,每次去卫生间趁下课之前或是上课以后找要好的小伙伴陪同。
2000年4月20日上午,叶永志在他最爱的音乐课上提早五分钟下课,之后再也没有回来。他倒在卫生间的血泊中,抢救无效。
“玫瑰男孩”的惨案或许会通过社会的进步、法制的健全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但依然有许多人被他人的眼光所束缚,讨好型人格比比皆是。
英国心理咨询师雅基·马森在《可爱的诅咒》一书中提到:
我们通常都会觉得自己被淹没在别人的期望中,而且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以其他方式生活。
事实上,就连想到改变,比如拒绝某个请求,都会觉得害怕。我们习惯了满足他人的期望,却又在某一时刻感到自己被拖累了,而那些帮助我们满足他人期望的能力就成了改变现状的阻碍。
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的孩子,成年后显得敏感、不自信、缺乏主见。因为在童年时期,他们经历过太多的否定,一旦达不到父母的标准,就会被“嫌弃”。
如果父母非常在意外界对孩子的评价,孩子则更会认为处处讨好他人才是生存之道。一旦将来听见负面评价,遇到冲突、遭到欺负,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把失控的事情通通归咎到自己身上,难以自处。
当
孩子禁锢在他人的期待中,变得过分“懂事”,他终究会努力活成大家希望看到的样子。
也终究,找不回自己想要的样子。
你的特别如此可爱
在大人们的印象里,小女孩似乎天生喜欢粉嫩嫩的小裙子、蝴蝶结,她们最向往的应该是打扮成戴着皇冠的小公主或是拿着仙女棒的小天使。
然而英国小女孩Darcy放后向妈妈哭诉:我不想在舞台剧中扮演小天使,我想当蜘蛛侠!呜呜呜……
妈妈把孩子哭得“肝肠寸断”表达心愿的小视频发给老师们,最终老师们同意让Darcy扮演帅气的超级英雄。演出时,Darcy有模有样念着台词:“你应该像蝙蝠侠一样勇敢!”
这个小姑娘的特别,让我觉得如此可爱。
上高中的我酷爱读文学闲书,作文常常被拿去复印给全年级二十几个班级传阅。但是在那个时代,“学好数理化”才是家长们的金科玉律。
分文理后妈妈过来亲自陪读,我的数理化成绩好不容易挤进班级前十,同时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文学梦,语文成绩从亮点变成了辅助。
最终考上众人推崇的数学师范专业时,家人很开心地庆祝,我的内心却没有一点起伏。
虽说“羊随大群不挨打”,但由于师范生数量激增,我们那一届外地来的师范本科毕业生,没有一个能留在大学所在的城市,统统回了老家。
我时常幻想:如果当时再坚持一下选择文科,我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
一位做HR的闺蜜告诉我:从招聘市场选拔人才的需求来看,给孩子填报“随大流”的志愿何尝不会沦为一种平庸。
罗永浩说:“有思想的人一定不合群。”
特别的人,往往有独立的思考,独特的视角,更不会随着外界的声音轻易改变初衷。他们走过了少有人走的路,见过了少有人见过的风景。
特别,如此精彩,令人心生羡慕。
与其批判,不如接纳孩子的一切
当杜江说起自己在电影里男扮女装的话题,他希望嗯哼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只有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才能扮女装。
妻子霍思燕却打断他,说:“我觉得你不应该那么说,也可以为心爱的男生或女生”。
霍思燕的说法得到网友的赞许,她没有用传统的眼光约束孩子的成长。正因为有这样包容的成长环境,孩子才更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勇于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
美国一位小学老师曾做过一项实验,她把学生们按照瞳孔的颜色被分为组和棕眼睛组。
她评价说:棕眼睛的学生是优秀的,的学生是差劲的。她让的学生在教室后排听课,下课不让棕眼睛的学生跟的学生玩耍。
几天后,两组学生的变化令人震惊:
组的学生,从不服气开始变得颓废,他们开始自我否定,总觉得自己是真的像老师所说的那样笨拙、平庸。做同一道练习题,组平均用了5.5分钟,棕眼睛组只用了2.5分钟。
过早地给孩子下定义,本就是一种限制,扼杀了孩子未来的无数可能。对孩子不符合预期的特质,我们应该试着接去纳他们的不同,他们或许会给你带来惊喜。
“你不行”“你做不到”“这不适合你”……小孩子的主观意识薄弱,在这些心理暗示下,久而久之,他们活成了你想要的样子,而不是他们想成为的自己。
当孩子不愿意跟某位阿姨打招呼,父母说孩子害羞,其实孩子只是不太喜欢这位阿姨;
当孩子不愿意承认错误,父母说孩子叛逆,其实孩子只是想在外人面前维护自尊心;
当孩子不愿意去马上行动,父母说孩子没出息,其实孩子只是想再酝酿一下,做到完美……
只有父母用包容的心态,欣赏的眼光,去拥抱他们小小的内心世界,他们才会活出真实的精彩。
希望父母们在接纳孩子的同时,鼓励孩子洒脱一些,不要太过在意别人“标签式”的评价。与其花时间为别人的目光而沮丧,不如静待花开,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孩子,去做你喜欢的事吧,不留遗憾,不畏将来,用热爱去描绘梦想的蓝图。
孩子,你不必活在别人的目光里,愿你自信强大,终究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点击此处文本,获得价值298元免费外教体验课和海量英语资料。
试听课地址:阿卡索英语学习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