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历险记.Robots 经典动画电影 高清4.5G 中英文字幕 中英文语音
适合3岁到10岁孩子反复观看,孩子的每一遍观看都有不同的收获,有关于理想的坚持、有亲情有爱、有朋友、也有爱情。又善良又邪恶。画面和配音真是绝了,无出其右!
经典语句“观察需要。满足需要。”
作为父母,陪孩子看看,一定也有不同的收获。
转一篇影评
《机器人历险记》:梦里寻它千百度
看到这个题目,有人就要笑偶花痴了。不过慢着,这位兄弟瞧清楚那个“它”没?此“它”非彼“她”也。再说了,像俺这种二十一世纪的柳下惠,正统古板无比,怎么可能随便言“她”呢?
这个“它”,是指留存在童年记忆中的梦想片断。俺自小没什么高尚理想,不会想着去摸钢琴、摸奥赛试卷什么的;偶尔摸摸邻座女生的小手手,也是性别所逼,“莫办法”的事情;不过,有一样东西,俺是肯定想摸的,而且日思夜想,那就是玩具。
80年代出生的孩子,也许是在玩具堆中泡大的。但对于七十年代光荣诞生在偏僻农村的俺而言,玩具,是一种比肉包子更希罕的东东。那时候,最有“面子”的玩具,应当是铁皮玩具,当时我们俗称为“洋铁”玩具,如小汽车、小坦克、发条青蛙、滚轴老鼠等,在一片泥巴与弹弓的天地里,拥有这些锃亮的铁家伙会让你在小朋友中的地位立马提升三四层楼那么高。可惜的是,俺从来没有那样瞬间坐电梯的荣耀,多数时候是挂着两尺长的鼻涕在旁花痴着,连羡慕地去摸那些铁家伙一下都有遭受主人“断龙斩”的风险。可幸的是,这种时不时“可望不可及”的精神状态,并没有将俺调教成“马夫人”那样的极品,反而顺便培养了清心寡欲的贞操,支持着俺度过多少光棍岁月。
可如今,俺一颗老男的心,又因为一部电影而被撩拨得七上八下,童年被压抑的欲望大有决堤之势。这部电影呢,就是工作室(Blue Sky Studio)的最新动画作品《机器人历险记》(Robots)。
从该片刚开始制作到放出第一款预告片,俺就瞄上了这个重温儿时梦想的目标。影片虽名为“机器人”,但所有角色那可爱的样子,无法不让人想到他们是铁皮玩具。不知道铁皮玩具的消失,塑胶玩具的崛起,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事。只知道等俺能攒钱买玩具的时候,铁皮大军们突然消失了。据说,有些大牛们和俺患了同样的相思病,但他们有Money得多,收藏了成百上千的铁皮玩具,真是羡杀穷人。不过,穷人如我者,看看《机器人》这样的电影也算有福了,因为其中机器人的可爱程度、真实程度、丰富程度,已经大大超出俺童年的梦想。
影片故事其实讲述的也是“梦想”:一个名叫“铜屁屁”(Copperbottom)的少年机器人,到机器城市寻找儿时的偶像“大焊接”(Bigweld)先生,希望能像后者一样成为一个发明家,为机器世界造福。这样一种故事,对于从小人人都想当科学家的俺们这一代人来说,是很有亲切感的。不过,正如同童年的理想未必实现一样,来到大城市的小铜屁,很快就发现事情不如想象中的顺利。编导从这里开始,在一条简单的少年历险的主线上,开始附加一些老美非常熟悉的社会或文化隐喻。例如“公司制”的结构与目的问题。“大焊接”的公司管理,影片虽然没有正面描写,估计是比较人性化的,尊重多样性,坚持“是金属总会发光”(You can shine no matter what you are made of)的经营原则,估计也有很多照顾破烂机器人的福利政策,所以长得象一颗大钢球一样的“大焊接”同志,深受机器人民的喜爱;而他的继任者“齿轮”(Rachet)同学,却是个“利益至上”主义者,为了利润,他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中断老旧机器人的零件供应或阴谋干掉“大焊接”。“新我胜自我”(Why be you if you can be new?),是这位野心人士的推销格言。对比现实世界里不少科技公司的市场策略,以及某些以“巨硬”公司为首的行业里的“摸耳”定律,观众每每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事实上,与不少人想象的相反,作为鼓吹“公司化”与“全球化”最热烈的美国,同时也有有强大的反对言论,不少人不希望公司大到像政府一样主宰人们的生活,也不希望看到公司员工陷入大公司的迷宫而迷失自我。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就是去年年底上映的一部喜剧片《大公司小老板》(In Good Company),同样是表示那种所谓全球“协同增效”的超级大公司模式,未必就真的能给人带来幸福。该片片名除了表示一老一少两位主人公是好拍档之外,还在暗示什么才是“好公司”。
因此,如果说《机器人历险记》故事的明线是追寻梦想与自我的话,暗线就是所谓好、坏公司之争,或者说好公司坏公司理念之争,支持不同理念的机器人群之争。这样一种分野有助于电影将他们塑造成黑、白两方,就像《魔戒》中的索伦与护戒联盟一方一样。还别说,本片还真有那么几份《魔戒》的痕迹,大坏蛋“齿轮”老妈的大本营,堪称机器人世界的艾森嘎德,虽然这位“垫圈老母”(Gasket)长得一点也没沙儒曼的邪风道骨,但她开的那家“砍杀店”(Chop Shop)集中反映了工业世界残酷与野心的一面,和砍树造魔的艾森嘎德是同类;而正义的机器人一方,怎么看都是由几个破铜烂铁组成,彷佛“不自量力”的霍比特人似的。但正是这零件快破旧得散架了的“失势”机器人群,最后战胜了貌似强大的“齿轮”和“垫圈老母”,宣告了机器人世界新纪元的到来。有趣的是,片中那个大群机器人冲向“老母”军团的场景,依稀仍是《魔戒2双塔》最后甘道夫援军杀到的阵势。
如果说以上成人一点的内容,适合家长跟孩子一起顺便有所感悟的话,完全针对孩子的成长主题就显得很轻松了。除了最通俗的主流价值观“做你自己”(Be who you are)外,影片似乎还有助于小朋友们培养朴素的多元主义观点,也就是“大焊接”同志的那句格言的意思所在:无论什么样的人生都可以活出闪光点来,不管是是锈铜烂铁,还是新型钛合金躯体,能让你闪光的,永远是你内心的勇气与智慧。“多元”是“民主”的基础,小朋友们可以在电影中学习首先尊重自己,尊重自己与生具来的特质,然后尊重拥有不同特质的别人。俺们中国人有句很流行的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到底怎么抓?怎么教育?看看老美这样娱乐的商业电影中所隐含的教育因素,也许国产教育家们会有更多的启发。
好了,深沉玩到这里。下面偶们来谈点轻松的,毕竟作为美式动画片的代表类型,《机器人》还是充满了趣味的。这种趣味,一方面是来自于非常有童心的角色设计。那些铁皮东东,看起来都挺简单粗糙的,但却充满了个性的设计,无论是身体零件随时可能掉落的“挡泥板”,还是屁股肥过汽车的“芳婶”(Aunt Fanny),主要由铁皮与螺丝组成的躯体掩饰不住人性化的特征。不过,俺更看重的,是这些人形铁偶的另一面,它们完全机械的一面。虽然他们看起来很卡通,却非常具有质感,复杂程度比俺小时候见识过的“洋铁玩具”们不知强过多少杯。最为关键的,他们的设计充满了工艺设计的合理性,同时似乎又带有初级钳工的粗糙性。第一眼看去,角色似乎都是由一堆废旧螺丝、螺母、轴承、弹簧、灯泡、滚珠、钢丝、铁片随意组合而成,但在这种随意性背后,随便挑一个角色解构的话,会发现那些部件组合得真是恰到好处,不仅符合这个角色的主要功能,而且能带出他的性格来。
“芳婶”的硕大屁股就不用说了,就俺在美国所见所闻,如果一位“婶嫂”级人物没有硕大得相当于一张小圆桌的臀围的话,就很难给人以亲切和蔼、热心八卦的感觉。大伙只要回想一下斯嘉丽她黑奶妈就可以体验俺说的这种感觉,甚至《黑客帝国》当中的“先知”大妈,如果是位“风韵犹存”的阿巴桑的话,都不足以体现MATRIX之“母”的风采。“大焊接”其实就是个大钢球,圆滚的肚子表明他的大度和智慧,同时也暗示他待人处事方面有些大大咧咧,颇有些老顽童的味道。反派“齿轮”被刻意塑造得特别光鲜,浑身彷佛都是通过电脑控制的车床精密铸造与抛光似的,拽得不行,暗示他“红漆马桶”的实质。而他的“垫圈老妈”,最接近的类比对象,是《白雪公主》里的女巫婆,那凌乱突刺的外形,非常符合过度工业化给人造成的邪恶印象。如此多形象生动而有质感的家伙,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如果说以前所有三维动画的角色都适合推进塑胶玩具的销路的话,俺觉得《机器人》中的角色们,更可以作为复兴铁皮玩具的弄潮儿。真希望有一天手头能有一套剧中人物的铁皮模型,可以让人按照图纸一钉一铆地将人物组装起来,那份比圆梦更幸福的心情,恐怕真的只有生个女儿可以比美了。
实际上,角色形象的想象力与质感,只是本片让人惊叹的一部分,机器城市里的交通方式,才真叫工科同学们欢喜得合不拢下巴。也许大家都在预告片中有个粗略的印象了,机器城里的交通,原来是用抛射原理的!而电影中所展示的,远不止这么简单,其他如杠杆原理、多米诺骨牌效应、回旋力、电磁效应、螺旋减速、发条、滑轨、管道、传送带…….几乎可以将中学物理原理和本科机械工程学完全复习一遍。这样一来,片中的几场追逐戏,在好莱坞一贯带给人的视觉冲击之外,还有不少的知识灌输,再次说明本片的确可以作为家长“娱己育人”的必备范本。一部动画片要做到让人哈哈大笑并不难,但让人笑过之后还可以有很多东西可以回味、可以研究,那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了。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当已经能体会到本片视觉效果的不俗了。除了人物造型的细致有趣和场景设置的惊奇科学外,《机器人》的三维建模效果也比《冰河世纪》时有了长足的进步。当然,这种“进步”是以一种狡猾的方式体现的。即使以当年的眼光看,《冰河世纪》也不是以3D技术取胜的,在角色的细致化程度上,它还比不上同期的皮克萨(Pixar)作品。尤其是在如人物毛发、肌肉及皮肤伸缩等复杂场景上,显得比较生嫩。这次《机器人》给人的感觉就好多了,无论是废铜烂铁的一派,还是高级铁领的一方,都具有符合角色身份的质感。其实,工作室这么做,有一小半的功劳还得归功于剧中角色是金属制造,本来就生硬缺少细微变化的材质,减轻了复杂高深的工作量,只要在表面材质渲染和动作捕捉方面不露破绽就行,而这是相对比较容易做到的。此外,金属材料的角色世界,还有一个便利就是人们特熟悉这些材料,所以更容易产生亲切感,一旦对那些触手可及的东东产生了感情,那就什么都能接受了。相对照的,如果要让人从心底里接受史莱克(Shrek)的皮肤颜色与质感,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所以说,《机器人》本次视觉效果的出色,还是比较取巧的,不过它取巧的方向正好和影片的风格很融洽,所以就能相互增益。这就好比《功夫》中的许多特技,单论真实性的话,很难经受住苛刻眼光的考验,但好在影片整体动漫风格非常明显,所以并不以极端真实为追求目标的电脑特技,也就能和夸张跳脱的剧情与人物水乳交融了,甚至让人觉得如果那特技做得太真实了,反倒会冲淡影片酒神狂欢般的气质,要的就是那么一种不羁的洒脱劲儿嘛。由此可见,对一部电影的整体成效而言,单纯比拼特技的先进性是没有意义的,真正要看的,还是“电影人”的聪明劲。
谈动画片的话,没法不谈配音。今次《机器人》的配音,俺只要提一个人就够了,他就是给“挡泥板”配音的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同学,因为他足够“炫耳”,而且能凭声音“抢镜”。这次“挡泥板”的角色,简直是为罗宾量身订做的,那份唠叨劲和自作聪明的愚勇,加上一份刻骨的世故圆滑,遍寻好莱坞还真没有比罗宾的声音更适合这个角色的了。有他的场景几乎都会变成罗宾的单人秀,也许有人认为这个家伙太闹腾了,呵呵,对俺而言,却是恰到好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不管到哪也会照样抢镜的。在影片中,罗宾用他的声音为角色唱歌(即时改编了一下《雨中曲》,变成了《油中曲》)、跳舞(大跳“小甜甜”的性感辣舞“Oops~~we did it again!”)、调情、哀求、喃喃自语、呼天抢地,尤其是当他应付突然掉落的身体零件时更是搞笑。如果没有罗宾,本片的有趣程度起码要降低三分之一。
算来俺也真是可怜,为了看到《机器人历险记》似乎等待了二十多年。记得小白曾经曰过:“等待是幸福的源泉”,没有催人苍老的等待,又哪来突逢甘霖的幸福呢?如果不考虑俺还要生个宝贝女儿,并且在那之前还得先找到她妈咪之外,俺的人生已经完整了。有诗为证:梦里寻它千百度,蓦然抬首,铁人已在光影阑珊处!
MV5BMTQ1NzAwMTI5NV5BMl5BanBnXkFtZTcwNjM5MDczMw@@._V1_UX1024_.,
MV5BMTkyNTA2MDkzNl5BMl5BanBnXkFtZTcwNzM5MDczMw@@._V1_UX1024_.,
MV5BMTk3ODAzMDA1OV5BMl5BanBnXkFtZTcwODQ5MDczMw@@._V1_UX1024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