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完整插图本)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全球通史》不只是一本史书,更是一本强烈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学书。它能够随时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读者思想超越时空的限制(16页)。汤因比曾指出,尽管此书结束于1500年,但却给他以强烈的现实感:“它是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来医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16页)。此外,《全球通史》的不同凡响,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1970与1971年他的《全球通史》第1版的出版,看成是西方学术界从西方中心论向全球史观转变的证据(17页)。它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为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据优势的世界(18页)。这种简明的划分也是打破传统的体现。另外“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是中国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最为常见的阶段划分,也是“三分法”的变种。它无视“中世纪”只是欧洲乃至西欧独有的历史经历,而将整个人类纳入其框架,同时中国史分期带来一个尴尬:1840年开始的中国“近代”要比世界历史上的近代晚几百年(18-19页)。实际上,当代西方学者多数已承认历史在地球上不是按同一个速度进行的。
正是欧亚大陆的西方古典文明比其他文明遭受了更彻底的破坏且无法复原,被一种崭新的东西所替代,才使西方走在世界的前面,西方因衰落而现代化成功(20页)。社会变革落后于技术变革一直是许多灾难的根源,虽然作者努力试图突破西方中心论,但他特殊强调西方是1500年以来的世界动力之源,以及西方文化并没有在中世纪荡然无存(21页)。这正是其缺点所在,信奉全球史观,但作品中仍有西方中心论的迹象,以及另一个争议点,西方文化是否在中世纪荡然无存,显然不是。
另一个值得注意点是:作者的乐观心态。本书旧版中,作者对“60年代问题”(核问题、环境恶化)的解决充满乐观。这份乐观源自汤因比,30年后,作者不再这样乐观,但仍然满怀希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科技和人权意识,实际上,他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内心认同(27页)。
解压密码:1TV5ZKJHZUXWV8PUIQ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