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鞋人想要造出一双合脚的鞋,就得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需要和感受,同理——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在李跃儿做幼儿教育之前,她对儿子的教育很上心,但和瞎子摸象没有区别,她出的每一拳都用尽了全力,却像打在棉花上,软乎乎的不着力。
当儿子不按时完成作业、对学习没兴趣的时候,她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以至于想出了歪招,把儿子关在门外,威胁说不好好学习就要丢掉他,可是这种粗暴的对待,怎么可能使儿子爱上学习呢?
硬的不行,那就试试软的。李跃儿和她先生一合计,把儿子托给一位开饭店的朋友,让他去那里打打短工,感受一下谋生的艰难。哪知,夫妻俩来接儿子回家时,儿子倒不乐意了,觉得做工可比学习有趣多了,这次适得其反的尝试更坚定了李跃儿研究教育的想法。
多年以后,李跃儿自己的儿子长大了,但她心里对儿童教育的热情和执着,并没有被消磨。在成为教育专家后,她几度回想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唏嘘不已,如果当时自己没打着“都是为了孩子好”的旗号横冲直撞,而是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儿子,他会不会比现在更好?
自己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但这世上还有千千万的家长走着自己的老路,难道就要视而不见吗?
有遗憾、有失望,但更多的是盖过一切的热忱。在这股热忱的驱动下,李跃儿转而投身儿童教育,狂热地读中西教育专著、听教育专家授课,结合曾为美术老师的经历,身体力行,不断摸索,不断进步。
终于,她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对教育方法的落实似茅塞顿开,灵感源源不断地涌出,这就是她后来教育思想的来源。
很多家长都抱着同一个疑问:孩子与孩子之间,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正如这世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世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一个普世的教育理念,如何精准地落实到每个孩子的身上?
硬塞显然是不行的,书店里摆放了太多“清华男孩”、“北大女孩”,许多家长前仆后继跳进育儿经的陷阱,对着操作指导就是一顿生搬硬套,仿佛孩子是机器,只要零件装对了、拧紧了,润滑油上好了,再把外壳修整一遍,孩子就能唱起凯旋之歌。
如果儿童教育事业如此简单,那么,这个世上也不会有那么多茫然不知所措的家长为教育所苦了。
李跃儿很清楚,家长与其天天叨叨学习的重要性,远不如孩子自己意识到学习的必要、知识的有趣,而创造力、想象力这些宝贵的能力,自然会在孩子的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