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才是提高能力的关键。雅思阅读提高除了技巧外更多的还是要我们经常练习,否则技巧再多也是没用的。阅读可以通过模拟来,可以做真题。还可以通过特定的训练,比如你长难句不行,可以加大这方面的训练。雷哥单词的读吧 长难句阅读可以对我们理解长难句有所帮助。
[雅思听力]剑桥雅思1-11听力文本+mp3+雅思真题解析下载下载地址:http://www.acadsocclub.com/thread-15564-1-1.html
雅思剑桥11阅读解析_【阿卡索官方论坛】英语资源下载词词组同义替换句段文,每个部分都完全搞懂,查清楚。当然这会耗费大量时间,对于6分左右的学生,一篇文章完整地精读下来,会花费115小时。而程度更差的学生,是很难做到持续精读的。
一、剑桥雅思11阅读答案解析
剑桥雅思11阅读答案解析,雅思阅读文章题材分为科学、人文历史和社会科学。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和地理学。人文历史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 、宗教学、社会学等。
二、剑桥雅思11test1阅读
剑桥雅思11test1阅读,不要试图理解文章完整的意思。雅思阅读大多数问题,只需要我们查找特定信息的,然后理解包含该信息的句子。只有两种类型的问题需要更详细的了解整个文章段落的意思,匹配标题和选择标题。其他问题都是基于查找特定信息。所有不需要试图理解文章完整的意思。
三、剑桥雅思11test2阅读
剑桥雅思11test2阅读,听力和阅读最重要的是两点: 主动思考,根据上下文预测考点。 划关键词,帮助定位。以下是听力的一个大致流程: 快速读题、理解题意、预测考点、划出关键词。 听录音,写答案。在听录音的时候,也需要主动思考,根据录音内容预测考点。听力第四部分(3840题)难度较大,并非简单的填词题。解决办法:在做前三部分时多余的时间便用来看这最后一部分(3840题)。其他听力技巧:(1) 果断舍弃没听清楚没听明白的内容,确保紧跟录音节奏。因为很有可能在你独自回味刚才没听明白的地方时下一个考点又不知不觉过去了。(2) 如何快速读题:直接看句子的主谓宾主系表结构。(可能有同学会认为理解一个句子看其主谓结构就可以了,但是雅思听力读题我个人认为还是得看宾语或表语)(3) 第四部分,开始放录音后,把六成注意力放在录音上,留四成在题目上。阅读的大致顺序: 先看题,后看文章。看题并不是简单地浏览一下,而是理解题意、划出关键词,帮助定位。 逐行阅读:雅思阅读时间较充足,足够逐字逐句的阅读。因为文章都不难理解,读懂之后要选错不容易。口语方面要重视口语表达的连贯性和清晰度,以及使用语言的多样性和思路的逻辑性。
四、剑桥雅思10test1阅读
剑桥雅思10test1阅读,据我所知,中国学生大都视写作、口语为软肋,我也如此。但有些学校又恰恰在这两项上设限。身边有学生英语基础很好,均分达标,却因为不擅长考试而每每功亏一篑于写作或口语,不得不反复重考。
五、剑桥雅思11test4阅读答案
剑桥雅思11test4阅读答案,速读技巧是通过考试的关键。在雅思阅读考试中时间是有限的,这对我们做题速度有很大的挑战,那么我们在平时必须培养速度技巧,方便我们快速找到答案。
六、剑桥雅思15test1阅读
剑桥雅思15test1阅读,本题型要求从选项列表(list of headings中选择,选项的数目往往大大多于文章中段落的数目,例如文章有五段话,选项的数目很可能是七个,甚至十个。也就是说,有很多干扰选项。
从文章入手,调整阅读思路,不是关键词做题,而是阅读做题。切记,不是全部看完而是做题前先把第一段完整看了,了解文章的主旨。学术文章往往把该文的梗概写在前面,通过快速阅读第一段,了解梗概,而且bonus是可能第一段就能帮助考生解决部分题目。
略读和快速扫描文章。雅思阅读是要在一个小时内阅读3篇文并回答40个问题。而且每个文章通常有大约34种不同类型的问题需要回答,这就导致时间是非常紧张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快速浏览和阅读文章。首先略读文章,了解主题内容。建议23分钟内浏览整篇文章,在看文章的同时对看到的关键词做标记。然后根据问题,快速找到相关答案。在这里快速定位信息的能力比理解段落更重要。
雅思剑桥11阅读解析_【阿卡索官方论坛】英语资源下载除了skimming文章首段和每一段首句,还要看下每一段的末句,尤其是末句呈现了类似于this is thus therefore之类总结性词的语句,由于这些语句很有也许是对前文的一种归纳,句中的词也是常常会在heading呈现的。
[雅思听力]剑桥雅思1-11听力文本+mp3+雅思真题解析下载 下载地址:http://www.acadsocclub.com/thread-1556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