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正如上文所说,流水线生产需要标准化管理,哪怕我们降低其他的要求,最起码也需要保证生产的零件误差较小,可以直接组装起来。那至少在弓弩上,这样的标准化就非常不合时宜。
[教材资源]19部世界级科学纪录片大合集,彻底激发孩子的科学天赋! 下载地址:http://www.acadsocclub.com/thread-19184-1-1.html
寰宇视野纪录片全集寒假期间,我收看了央视纪录频道(CCTV9),这是一个专门播放纪录片的频道,内容虽然都是由国内拍摄或国外引进的纪录片,但是却不乏趣味性和知识性。 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主要被分为八个类别:精彩放送、寰宇万象、寰宇视野、人文地理、时代写真、特别呈现、发现之路和历史传奇。我最喜欢看“寰宇万象”类的纪录片。这类纪录片有说地球上奇异的自然景观、各种奇妙的动植物,还有动物起源等等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物。就拿我最喜欢的一套八集纪录片《隐形世界》来说吧,这部纪录片主要讲了我们人类生活中看不见或忽略的事物。比如说:家里地毯里只有0。1-0。5mm大小的屋尘螨、壁虎手上吸盘里的绒毛、螺旋桨旋转时会产生的气泡等等等等。这些知识都是真实的、客观的,绝不像文艺片那样,搞什么“戏说”或者“穿越”。 通过观看纪录片,我增加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比如,通过观看《隐形世界2》,我们可以借助X光清楚地看到高压线周围强大的电场会形成电晕,从中可以发现什么地方漏电。同样,在X光下,顶尖运动员最多只能从两倍于身高地方跳下,而猫却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十倍于身高的地方安然跳下,这要归功于猫的特殊内耳和骨骼结构。还是在X光下,我们可以发现,在太阳的周围有比太阳更炙热的气流圈。另外,借助于紫外线,红隼可以轻易地抓到躲在草丛中的仓鼠,蜜蜂可以轻易的发现蜜源…… 纪录频道让我们从过去走向现在,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已知走向未知……总之,纪录频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好老师。
一、寰宇视野纪录片全集哔哩哔哩
寰宇视野纪录片全集哔哩哔哩,温度和硬度对古人来说没有量化概念,而尺寸方面则精度不足,虽然古人已有毫米的概念(即单位“分”),但无论是反映周至春秋战国时代制造工艺的《考工记》还是明代详细记录武器装备样式尺寸的《武备志》都未涉及到寸(寸约31cm)以下的单位,并且其描述也含混不清。
它是劳动分工、精细作业的一种高级实践形式,核心要素是标准化管理,毕竟如果每个配件都随心所欲做的话,就根本组装不起来了,分工合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由此可知,某纪录片和秦粉根本没有用大脑思考这个问题,就用脚后跟意淫出了“大秦流水线”并不惜牺牲节操也要尬吹,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而铸造制品却要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铸造过程会产生气孔以及未经过挤压,铸造金属的金相组织并不紧密,延展性和强度往往不足,所以铸造制品通常不能满足高物理性能需求的条件,比如猛烈撞击这一常见的情况。
因为时人对筋、角、木这几类天然材料的认知有限,又不能人工精准合成性能达到统一标准的材料,因此在选材上就受到极大的限制,优质材料数量稀少,不能用于大规模生产,只能采用数量庞大但较为低劣的材料,这样成品的质量将无法保证。
更糟糕的是,古代生产还缺乏充足的流动性,近现代流水线作业有一样不可或缺的东西,就是传送皮带,它的传输速度稳定,使用便捷,古代工匠需要将零件一筐一筐的装好,交给装配打磨的人,再组装好再放回去,生产效率根本就是云泥之别。
就算我们大发慈悲,勉强认可秦国拥有“流水线”生产,甚至算其生产效率拥有了优势,但若仔细考察秦代武器装备的水平,就不难发现一个悲剧的事实:在古代,越追求流水线生产,就越不可能获得优质的产品。
这种思路被明确的记在了“标准手册”《考工记》中,它提出了六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由此标准来看,要求用于斧的青铜含锡量达到20%,用于戈戟的达到25%,而刃部甚至要达到33%,这等于是在教人制作玻璃,因为青铜的含锡量一旦超过20%即没有了任何韧性,经过剧烈碰撞即会碎裂,真正适合的锡含量当在10%以内,经过锻打尤其是冷锻后,即拥有较高的性能水平。
寰宇视野纪录片全集而且战国时代诸国的青铜加工路径显然走了邪路,即过分重视铸造而非锻打,这就带来两个严峻的问题:一是大量青铜制品仅仅是铸造而成未经锻打,这在峡江地区非常明显,其出土的129件战国至秦汉的青铜器中,93%是铸造的,而仅有9件经过锻打,就连秦兵马俑出土的秦剑和著名的越王勾践剑,也是完全铸造而成,也就是说,中国的古人根本没想到先铸后锻解决问题;二是为了保障硬度,选用加锡的方式,结果促使制品缺乏延展性,既无法锻打,还非常脆弱。
[教材资源]19部世界级科学纪录片大合集,彻底激发孩子的科学天赋! 下载地址:http://www.acadsocclub.com/thread-1918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