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很多大学将英语课程,作为每位同学的必修课程。英语教材的编纂也因此成为了广大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逐步接轨,实用口语的用武之地更为明显。很多学校因此开设了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等实用性课程,但也因此忽视了对于基础英语知识的巩固和复习,所以很多学生的英语能力迟迟不见提升。面对这样的现状,不少高校转而提出回归课本的学习主张,但是一味的理论学习,又会使学生陷入不敢张口、羞于开口说英语的境地。在这场英语知识与能力的博弈中,各大高校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请跟随小编看下去。
普通大学大多为四年制,这其中大一、大二两年为英语课程的必修学年。基于此,教师的课程安排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从宏观上来说,要建立全局观念,能够统筹安排两年、四学年的全部学习计划。从微观上来说,则要能够具体到每一学期甚至每一个月的学习重点。一般来说,大一第一学年应该为理论巩固复习期。很多学生高考结束后,就将英语书本丢在一边,可以说整整一个假期不会接触到英语知识。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曲线,大一开学时正是英语知识遗忘的峰值时期。因此,学生一入学就要安排英语考试,根据不同的成绩将其编入不同的班级。在英语班级中进行知识差异化教学,对成绩较高的班级可以引入更为晦涩的英语知识;而对于成绩普通的班级则要从高中知识开始,进行查漏补缺。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在大一的第二学年就可以适当开设一些英语能力培养课程,最为常见的就是四级英语培训班。很多学校将英语四级成绩纳入毕业标准之一,所以每到四级考试之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最为充沛,也就能够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针对四级开展的能力培训班,可以看做是学生进行英语能力培养的第一步,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不得不承认,即使是英语四六级也存在着一定的考试技巧,很多学生为了能够通过考试,专注于技巧的运用也会造成英语能力缺失。
在大二是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因为此时学生对自己的水平和未来发展有了一定了解和规划。所以可以将英语必修课程调整为选修课。安排诸如:口语交流、留学英语、商务英语等不同种类的英语课程。学生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课程。将传统教学的要我学,转变为激发内在动机的我要学,这样即使是在管理较为宽松的大学课堂,学生也能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综上,忽视知识空谈能力培养,毫无意义;积累知识而不去应用,也达不到学习目的。面对知识和能力的博弈,高校一定要把握学生每一阶段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其开设最为合理的英语课程,为国家培养真正有用的综合性人才。